新闻聚焦

了解华映资本最新相关资讯

周末了,聊聊音乐那些事

2015-7-29 16:02:48

 

来源:道略音乐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音乐作为文化消费中重要的一块,其产业生态愈发丰富。从内核——音乐原创出发一路延展,支撑音乐产业千亿级的市场规模,音乐产业投融资也渐呈活跃。
当然,音乐作为情感寄托或消费,“情怀”的标签一直都在……周末了,就和华映资本董事王维玮一起聊聊,有关音乐的那些事吧。
 
王维玮:最近几年音乐行业发展特别快,音乐类的项目也涌现出很多。我们要感谢这个数字:6629美元,这是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国外有分析说,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比例会超过23%也就是说,所有跟精神文化相关的,包括电影、音乐、演出、话剧等等都会越来越好。
 
2013年,当我国6629美元的人均GDP这个数出来以后,我们就投了几家和音乐、演出相关的公司。当然实际发展没有想象那么快,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所以要真正达到像海外一样的水准,这个数字可能还需要再高一点。

这张图是几个月前在北京的livehouse愚公移山拍的,当时是一场杭盖乐队的演出,愚公移山应该是能容纳800到1000人,但当时去了1500人,出口已经挤满了。其实杭盖原来是非常小众的,在国外比较有名,国内没有那么有名气的蒙古民族乐队,但因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开始对独立音乐开始宣传报道,使整个行业在线下线上都开始繁荣了,这是比较直观的变化。
 

那么经过这几年发展,音乐产业的总体现状如何?先看下大概的行业构图。
 
音乐的动力内核是音乐原创,从内核向外延展,分核心层、关联层、拓展层。从原创开始,到音乐内容的本身,到音乐的生产,包括教育培训,包括播放的工具。再到外围,主要是音乐往娱乐方面的发展,甚至包括KTV和广播电视等等。
 
核心层:实体唱片的市场规模只有6.5亿元;数字音乐是三四百亿的数量级,现在到了四五百亿,数字音乐中运营商是往下走的,BAT的移动音乐往上走,还有像YY、9518这些音乐娱乐在线视频直播的产业也是往上走的,大概占几十亿的份额;和音乐相关的演出有四、五十亿元;音乐相关的图书市场约7亿元。
 
关联层:乐器和专业音响行业市场很大,加起来六百多亿元的市场;音乐教育培训大概是五百多亿的市场,包括专业的艺考培训和所有的钢琴、古典乐器,也包括流行音乐培训。
 
拓展层:广播电视行业和音乐相关的,大概产值在几十亿左右;KTV是一个近千亿的市场。
 
总体上来说,整个音乐产业2013年两千多亿元,排在动漫、网络游戏和演艺市场之前,领先很多。
 
从创业与投资方面来说,乐器这方面的创业团队比较少,但硬件越来越多,各种蓝牙、耳机之类的;更外围的KTV市场也有人进入;音乐教育是很好的切入点,最近我们看到的项目通常都在做这一块。我是想告诉大家,一般做这个项目前要了解到相关的这个音乐细分行业的大概的市场容量,从中你可以分到多少。
 
说句实话,虽然市场最近越来越好,但真正投资到音乐和文化产业中的专业机构还比较少。但这不代表创业项目不能融到钱,一个人要创业其实有很多种方式。如果你喜欢做的事情刚好是你的爱好,这很好,再做大一点可以做生意,爱好和生意是有区别的,生意是为了赚钱。你再想做大一点,想把它做规范了,养活更多的人,那就是做公司,这三者是不一样的。所以,融资方面有项目融资、普通的Studio(工作室)融资和公司融资。
 
现在资本的方式也比较多,有像我们这样的专业机构投资人,也有一些个人天使,也有产业资本,包括政府扶持的基金和上市公司,大家投资的目的和想法不太一样。我们专业投资机构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要资本回报;天使会偏个人喜好更多一些,尤其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有时候装点概念进去可以炒股价。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对于创业者来说,可能性更多了,这是件好事。大家在创业前或者创业中要想自己做什么样的公司,以此选择你可能的投资人。
 
音乐项目的投资标准
 
做用户还是做收入?
音乐项目的判断标准,我讲几个比较笼统的,首先是做用户和做收入的纠结,我碰到很多这样的项目。
 
原来的生意本身就是做收入的,一个生意必须要赚钱。但由于互联网思维,包括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很多时候一个公司会倾向于把赚的这些收入返给用户,然后希望抓取更多的用户之后再变现,很多公司在这个时候会比较纠结。我们看一个项目的时候,也会想它到底是做用户还是做收入的项目,这两者并不矛盾。但我们更看重这个公司的基因,有的公司我们劝先做用户,有一些则要先活下去,就要先做收入。
 
做内容还是做渠道?
第二个是内容和渠道的问题。我原来投过两个文化公司,聚橙是一个,投的时候它是渠道公司,做票务。我们当时也在考虑的是先投内容还是先投渠道,我们看到国内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分散。现在的内容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电影、游戏,这和音乐的东西是一样的。
其实,内容和渠道也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对投资人来说,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同的行业环境,投内容还是投渠道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大家渠道已经建设很完整了,内容就会越来越有价值,当渠道还比较分散的时候,渠道肯定要比内容先得到价值的提升。但对创业团队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因为内容和渠道也是存在在基因中,因为你原来是做内容的人,肯定会先把内容做好。所以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看看你自己擅长什么,而不要目前考虑投资人在想什么,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而且现在内容和渠道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两者结合的更加紧密。很多做内容的公司把内容做得足够深,抓到用户以后可以做一个平台,再把其他的内容引进来,这就成了一个渠道。做渠道的公司也开始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开始收购内容或者自己制作内容,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聚橙,他们去年开始做的儿童剧的内容制作。
 
使用场景+用户注意力
于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在意“使用场景”和“用户注意力”这两点。我投的所有的项目,产品也好、服务也好,都会亲身经历,因为我觉得使用场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用户注意力更不用说了,理论上所有的项目包括音乐、互联网和广告都在抓用户的注意力,现在信息大爆炸每个人的注意力相当分散,你的内容到底能抓住多少注意力,能够抓住多少时间,占的时间越长就能够让他更多地为你付费。
 
团队与行业的壁垒、竞合、动态
另外,我们要看这个行业的壁垒,竞争和合作的事态,同时要动态的整个行业。原来传统行业发展还比较稳健,现在加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动态非常多,比如唱吧,今天是一个网上给大家唱歌的社交软件,明天就成了一个线下连锁的KTV,所以要动态的看整个市场的布局。这些最后都要回归到团队,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说我们非常看重团队,我个人最看中的是团队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当前大趋势下,团队可以迅速改变和调整的能力。
 
情怀、情感
这是文化产品一个特别让我看重的地方。项目其实很简单,用商业模式就可以做出来,项目本身对消费者来说也无非是解决人的无聊和懒的问题,只要你给他便捷和有趣的事情,这个项目基本上就能成。但文化产业包括音乐类项目,如果要抓住用户,必须要让他们把感情放在里面,所以大家都在说情怀。很多创业者需要一定的情怀,而不是只对商业和金钱熟悉。
 
最后这张图片是我几个月前在上海浅水湾,万晓利万总的一个演出。大家在几年前或者十年前在酒吧去唱的时候,为了宣泄情绪,拿出自己的打火机打火,那天很有意思,大家也是在干这个事,但用了不同的方式,用了手机的闪光灯。让我有很大触动,虽然科技在进步,工具也不一样,但文化和音乐的内容,大家的精神寄托一直没有变,而且会更加强烈。
 
现在演出行业的趋势是越来分众。原来有万众瞩目的明星,一个人可能有几十万几百万粉丝,但现在是一个分众时代,明星和艺人越来越多,但每个艺人可能吸引几万甚至几千个粉丝,他们也做的非常好,大家的想法和个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这也给了创业者非常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