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了解华映资本最新相关资讯

【4.23读书日】从沙尘暴到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 | 华映新知

2021-4-23 17:49:52

世界读书日快乐!这个节日设立在每年423,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旨在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无论对于整个世界体系的搭建,还是个人生活的丰盈,读书都是串联历史和内心线索的桥梁枢纽,愿你始终有书为伴、阅享此生。今天,我们从英国央行经济学家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的《极端经济》说开去,看经济与社会的韧性、复苏与未来。

 

本书英文原版曾获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开明经济学人奖等殊荣。

 

作者| 何丽芯

编辑| 杜思齐

 

01

从沙尘暴到极端经济

韧性、复苏与未来

 

这些天,北方屡次被沙尘暴席卷。中央气象台表示,今年入春以来,我国沙尘暴日数和强度为近9年之最。


沙尘暴下的北京,酷似电影《银翼杀手》。

 

一场沙尘暴,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引共鸣。普通民众在黄沙中充满疑惑:业已沉寂的沙尘暴为何卷土重来?多年植树造林为何在天灾面前成果寥寥?气象、环境、经济等各领域学者的分析和研究也迅速展开。

 

丘吉尔说:“真正的才华,体现在人们对未知、危险和矛盾的信息的判断之中。”同样的措手不及和痛定思痛,很难让人不想起那起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底,伦敦的一场雾霾盘旋5天不散,重度污染之下,生产生活瘫痪,超过4000人丧生,后来被称为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1956年,丘吉尔带领英国政府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空气污染的立法——《清洁空气法案》,后来又陆续颁布《污染控制法案》《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用了数十年。

《王冠》第一季剧照



 

极端即常态。危机往往是转机的开始,一起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甚至可以说,“在极端情况下生存,是人类经济史的常态故事,而不是突发事件”。太平生活容易模糊掉隐患的存在,对极端情况的想象,恰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捷径。



直面不确定的过程中,往往会生发出更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事实上,这可能是我们迎接未来的唯一路径。

 

这也正是戴维斯在《极端经济》中试图阐明的道理。本书可以称为是一本由案例组成的“反脆弱”(👉戳此复习《反脆弱》《非对称风险》书评)——通过从9个极端经济体的盛衰中窥见未来,讲述各种各样的经济体如何从外部冲击中迅速恢复,那些身处最具挑战性环境中的人如何拥抱形势、获得成功。

 

朴素的真理再次被证明:简单的力量、对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宽容,使世界得以生机勃勃。



02

创伤+混乱→新物种?

9个极端经济体的故事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们如何生存、重建社区、恢复经济和市场?

在极端优质的条件下,经济为何会走向失败?

在代表未来趋势的极端经济体中,人们如何应对老龄化、高科技和不平等?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之下,极端情况常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忽视。为了研究极端经济的来龙去脉,作者并没有在象牙塔中对经济理论纸上谈兵,而是亲自走访难民营、监狱、灾害突发地、工业革命发源地、不平等地区、老龄化地区、科技前沿地区等9个极端经济体。通过16万公里的行程,以及对500多名当地官员、居民、罪犯等的采访,了解和还原当地的经济、市场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9个城市,关乎三种极端情况下的故事:生存(海啸重建、难民营、监狱)、失败(偷渡、腐败、工业没落)与未来(老龄化、科技、经济奇迹)。通过描述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来理解塑造未来的各种力量的得失——城市化、老龄化、技术变革、人力和社会资本,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或许我们想象中不同,这些真实发生的经济故事里,“许多复苏的崩溃都是善意的结果”——


扎塔里的阿兹拉克难民营秩序井然,实际上扼杀了难民的初创热情;

达里恩因为政府应对外部负效应的失策,导致经济和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格拉斯哥造船业的衰落,和政府介入过度且未能顺应潮流分不开;

金沙萨的没落,折射出政府决策违背了市场基本现实;

智利圣地亚哥深陷的不平等困局,本质上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结果。

9个极端经济案例表明,所有的解决办法都必须因地制宜,而最优方案是市场和政府相互配合的“中间道路”。更加深层的共识是:未来的方向,很可能就隐藏于极端经济的各种韧性之中,在危机中找到解决方案并成功践行的勇者和先行者,即作者口中的“先头部队” ,会带领我们前进。无须刻意追求解决方案以至于本末倒置,对组织和个体的韧性,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也描述过类似的场景:“敌人用火和剑把一个国家夷为平地,摧毁了这个国家几乎所有可移动的财富,然而几年之后,一切又都和以前一样繁荣。”海滨小城亚齐在海啸摧毁一切后,以惊人的速度就地重建,信念和实干的力量,火烧不尽、风吹又生


03

现实意义与社会资本

关于未来的指南

无论是这个春天刚刚狂风过境的沙尘暴,还是20年至今重构日常格局的新冠疫情,都是一段极端时期。疫情带来巨大变化,从生活消费习惯、数字化发展、国际交流等层面不一而足,所有个体、组织与国家都需要适应这个与病毒共存的全新世界(疫苗也是新常态的其中一种)。

理查德·戴维斯在《极端经济》中想传达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不同经济体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抗击打or触底反弹能力。那么其根基是什么?作者认为是人本身——人们的思想、技能和知识的力量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韧性根基中的很大一部分,便是社会资本,包含信息资源、人情资源、社会地位与网络等。社会资本可以理解成一种组织粘合剂,一种社会资源,让一群人发挥1+1>2的效果。这也被认为是过去30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社会资本对新冠病毒传播具有影响作用(包括社会信任、政治信任、集体凝聚力和社会网络),其中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对新冠病毒传播有明显抑制作用。(制图:吴志明 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数据来源:网络调查、WorldValues Survey)

 

“当方程与数据相互作用时, 经济不会发生变化。经济是人们——真实的人,有名字的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诚如诺奖得主保罗•罗默所说,算法时代的人文力量值得更多的关注。

 

在未来几十年间,数百万人将走上一条我们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经济之路——进入一个充满老年人、先进的软件机器以及不平等加剧的巨大新型城市的世界。今天的极端,终将成为明天的自然。面对变动不居的未来,一般经济学视角已然不够,人力和社会资本综合作用之上的金融和物质世界,才更代表了韧性、复苏与未来。